bloodbook

Of all that is written, I love only what a person has written with his own blood.



Friday, November 03, 2006

齋/流水帳

工作令人齋,做新聞就令人更齋,因為:

一、每日處理太多common sense,令整個人都變得很common sense。就像一個只有下半截的金字塔,空有很broad的知識基礎,卻缺乏高明的智慧。

二、每日處理太多、太密集的資訊和文字,欠缺「抖氣位」。須知道真正的智慧,是需要時間和空間去蘊釀的。

三、工作時間其實不算太長,但自己懶+沒決心+時間分配不當,所以這三星期以來,認真讀過的書不出五十頁,汲取不到足夠的養料。

在我做這份工作之前,已經從網上觀察到,許多新聞人寫的blog,都是很齋、很common sense、很平板的,我猜想原因亦如上述。反而新聞業以外的各行業的人所寫的blog,一般更有靈性和深度。

想避免齋下去,避免淪為common sense和平板,不想做個沒有靈性和深度的人,唯一方法,就是強迫自己每日在工作時間之外,抽一點時間出來認真的讀一點點書和思考。撇開假日不論,我在每個工作天,都至少浪費了三四小時做些無謂的事,如無意義的上網閒逛及看電視等。如能在這三四小時中,抽三分之一,即約一小時,來閱讀和思考,已很足夠。在開初,費的時間不需多,也不要一曝十寒;就算每日只三十分鐘,只要持之以恆,成果也會很可觀。「苟有恆,何必三更眠五更起;最無益,莫過一日暴十日寒。」這是關乎決心和恆心的問題。

在以上的「計畫」能收效之前,我自然也無法寫點甚麼「不齋、不common sense和不平板」的東西,但又不想讓這裡荒廢太夠,只好把前幾日的流水帳日誌貼上,湊數。

--

〈好黑的一天〉

24.10.2006

有無黑得咁緊要呢?

今日搭車返工既時候開始流鼻水,晏晝開始頭暈,然後我100%肯定係中招了,唔知係尋日響科大LTD,還是搭地鐵既時候凍親。

然後極迷糊既情況下捱到放工,返到屋企,發現個網上行又死左,上唔到網!

之後間房箋燈閃左幾野,我心諗:「唔係停電掛?」原來箋燈又壞左,迫住我一個人響房對住個MON食燭光通心粉,太浪漫了。

--

〈好壞參半的一天?〉

25.10.2006

呼,在這裡寫到第二日,已開始不知從何入手,看來我始終不擅長寫流水帳式的日記,但還是再嘗試一下吧。

分兩方面講:

一、工作方面
今日見社長,進一步明白了他的想法,也解決了我一些原來的疑惑,令我對這間公司的信心增加了,對自己前景的看法也變得稍為明朗了些許--儘管不明朗的部分仍是佔絕大多數,但我近日領悟到把一天當一天過的道理。盡力做好每一天已經足夠。長遠的計劃與方向的意識是要有,但重要是取得平衡。對未知的將來過度憂慮,而牽累當下的工作,也是有害的。

二、家庭方面
又出事了,又是這種事。已無話可說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,我知道。我無能力改變此一狀況,我知道。只好把這也當作自己與生俱來的責任和功課,這樣想,或會好過一點。

--

〈海南雞飯.樹仁.南沙〉

26.10.2006

1. 今日與同事吃了一餐總值$51的lunch(海南雞飯$36+菜$3+凍飲$2+葛菜水$7),是我做這份工以來最豪的一餐,但真的幾好食。

2. 今日工作上無乜好講,都係炒稿又炒稿,唔係太精神,又唔多有效率。比較特別係做了一篇有關樹仁的報導,有幾點值得一提:

 a. 好佩服胡氏夫婦創校至今35年的艱苦經營。35年,天。
 b. 佢地好長命...今年86歲,仲係咁精神。
 c. 令我諗起邵六叔。係咪代表好人有好報?抑或始終只是或然率的問題?天知道。
 d. 真的好鐘意睇無線新聞部製作的節目,如《星期X檔案》等,有好些題材--尤其是關乎大陸的--在全中國,只有無線敢拍,同時拍得出這種水準。保佑六叔長命百五歲。

3. 明日要坐船去南沙做我首次的離港採訪。不是太緊張,只是擔心體力上支持不了。早上七時半在尖沙咀碼頭等,起碼晚上七時半後才能再度踏足香港,回來後還要做稿至不知何時。這是一個磨練。我已買了暈浪丸。

--

〈進軍南沙〉

27.10.2006

1. 今日進軍南沙,我首次的離港採訪。五時半起床洗澡執拾準備,七時半集合,八時上船。下午五時半乘船離開,七時抵港,八時回到家,打了兩篇稿。至現在凌晨一時還在寫這篇日誌,仍然相當精神。

2. 意外地發覺自己原來都幾捱得(只是跟以前/印象中的自己比較而言)。果然人的潛能和適應力是很大的,端乎你有沒有機會,和願不願去接受磨練罷了。

3. 論壇內容,一個字:悶。

4. 認識了兩位綠色和平的職員,雖然他們都很健談,但卻好像總有一種奇怪的--像在表示:「我不食人間煙火,我很激進;你是俗人,你妥協」--高倣的態度。

5. 科大PR阿頭不像PR,比較像一個不擅交際的蛋頭學者。他助手就很掂,應算是一個出色PR的典型例子。重點是:好靚!一問之下,原來是前基鋪主播。



--

〈不是工作天〉

28.10.2006

不是工作天,但仍有話可說。

其實早已有這種感覺,但直接引起我的感觸去寫這篇日誌的,是剛發生的一件事--11時許在ATV看到霍老爺逝世的消息,所以出了篇稿,但之後才發現,老細已在十五分鐘前出了通告,說等官方公佈才做。

我不是投訴甚麼「新聞自由被剝削」或「受到政治制肘」之類的事。就算你在最自由的美國的媒體內工作,同樣也需要面對政治的限制;而查良鏞先生也說:「報紙是老闆的私器。新聞自由,是報社員工向外爭取的,而不是向報社內爭取的。報社內只有僱主與僱員的關係,並沒有誰向誰爭取自由的關係。」作為一個記者--尤其是初入行的記者--這一點我絕對明白,也完全接受。

我所感慨的,是另一回事,是指我始終捉摸和掌握不了老細的 "style",更不用說能依據老細的 "style" 去行事,而所作所為甚至往往會--在無意間--和老細的 "風格" 相矛盾衝突。

不止是這次,在我以往的兼職工作和讀書生涯中,也往往是這樣。

而吊詭在於,在這種事情上,不一定有人做錯。可能你沒錯,你的老細也沒錯。就如男女戀愛,為什麼A小姐愛B先生而不愛C先生?這當中也不代表有人有錯,只是「夾」與「不夾」、有緣份與否的問題而已。

《人在中環》的CK在今日的一篇〈雞肋員工〉中說:

「簡單黎講,每個老細對員工都有一套preference,假如你既quality同性格裡面,有一D原素同你老細對員工果套preference吻合的話,佢地就好容易會不自覺地賞識你。咁講雖然唔係好公平,但你唔受你老細“鐘愛”既原因,好多時並唔係因為你唔夠努力、責任心唔夠等等,相反,問題可能只係因為你缺少左老細期望既一D preferred elements響你既性格同style裡面,令你成為老細眼中既一位“雞肋員工”。

或者講得白一D,呢D就係一般人所講既人夾人緣。老闆同伙計,好多時都要講一D緣份。“雞肋員工”之所以係“雞肋”,主要都係因為同老闆唔夾。講真,好多“雞肋員工”其實辦事能力唔錯,之但係同老細既做事方法、Style就硬係格格不入,一齊做野既時侯就硬係建立唔到默契,效果往往強差人意。」

《古惑仔》中陳浩南教導灰狗:「點先算係一個好員工?就係老闆諗乜,你就諗乜。」(大意如此,準確字眼待查)

據說,七殺入命的人注定不可能和上司及長輩融洽相處。這,在我身上是驗了。

--

〈論語.專心.烏龜〉

29.10.2006

1. 《易》:「吉人之辭寡。」

《 論語》:「君子坦蕩蕩。」

這兩組語句,有否直接矛盾?如有,又孰是孰非?不解也。

工作了三星期以來,認真讀過的書不出二十頁。是時候要「處理掉」糾纏了好久的那兩本書,並開始重新翻翻《論語》了。

2. 工作方面,今日很不專心,很不集中,很沒有效率,致使事倍功半。我的劣根性又再浮現出來了。要集中的去挑戰自己的「極限」,Don't settle for mediocre!

另外,也不夠細心,導致錯別字和其他不必要的錯漏很多。

3. 今日發稿量終於突破二十大關,達到二十一篇(雖然絕大部分都是不甚費氣力的炒稿)。

烏龜雖然爬得很慢、很慢,但只要牠堅持不懈,也亦實現了作為一隻烏龜的存在意義。

--

〈網記〉

30.10.2006

網上日記/網上日誌/BLOG(下簡稱“網記”)興起了幾年,發展迅速,人們之所以喜歡使用,是因為它同時--在一定程度上--滿足了兩個功能:

一、日記的功能
二、分享和宣傳的功能

但大家又有沒有想過,在深層的角度,這兩項功能是有著根本矛盾,不可能並存的呢?

日記的功能要發揮到極致,就一定要能夠暢所欲言,無所保留。

但若要發揮分享和宣傳的功能,你又能夠把你所經歷的、心中所想的全無保留地分享和宣傳開去嗎?

這是“網記”的根本矛盾,若不尋出開創性的新路向,此一媒介難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可言。

--

〈無狀態無效率的一天〉

30.10.2006

1. 一個字:出糧!

2. 昨晚早睡,但質素甚差,不斷發夢。早上賴床,遲到了半小時。整日都很眼訓,狀態很差,效率很低。

3. 採主話我做稿唔夠質素,而且過於平淡,所以將我D稿掟左落垃圾桶。

--

〈有狀態無效率的一天〉

31.10.2006

1. 昨夜睡得較好,今日狀態不俗,但效率卻依然無甚改進,看來我已碰到了所謂的瓶頸位置。

2. 從同事身上學到一樣事情--專心。與其在工作時同時想些這些那些無謂東西,倒不如專心一致投入於工作之中、忘卻無謂的事情,這樣效益更高。正是「專心做一職業時,把許多胡思、妄想杜絕了,省卻無限閒煩悶。」

3. 今日第一次開會,目睹了編採部齊人的奇觀。採主在會上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,就是稿件重量要同時重質。此一原則我當然同意,任何一個偏廢其中一樣的媒體,都絕不可能生存。問題是此中的平衡點,到底是量6:質4、量5:質5,還是量4:質6?傳統的紙上媒體,每日篇幅固定,此一平衡當然易於控制和掌握;但我們網上媒體,要求高的發稿量,然而高到多高?胡亂選題、原文照搬的話,一日發100條也可,但就犧牲了質素。若要重視質素,發稿量自然會降低,但“下限”又是多少?這都是我未能掌握的。還記得上班第二天,總編要我“先重量、後重質”,道理也是一樣。

當然,更主要的其實是根本能力的問題。若根本能力去到更高的程度,自然較易做出令別人和自己都滿意的“量”和“質”。

Labels: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